渐研丨混凝土继续“可能”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

小喇叭

五年前,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发起了首届“混凝土的可能”设计计划。当询问活动的意义时,我们用一段爱因斯坦的话予以了诠释:“这个世界最令人不可理解的地方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看似形而上的无厘头回答,恰恰暗合了真实的状况:混凝土这一近百年来再常见不过的建筑材料,如何突破既往赋予它的“边界”,实现“再生”?可能是形态的转化,可能是材质的进化,可能是结构的重组……可能是以上所述可能的叠合、纠缠带来的新奇。回到原点,我们期望混凝土这一介质,能通过设计、材质、工艺、组装上不同层面的尝试,呈现出世间万物的无限可能,这也许能映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不理解。也许这一想法有点儿野心勃勃,在两届“混凝土的可能”设计计划落幕之后,万科建筑研究中心PC实验室的工程师们,继续尝试以更为有趣的视野和维度,为“可能”定义更多可能。
  IMG_0679 混凝土作品的实现分五个步骤,第一,概念和具象设计;第二,原型探讨与塑造;第三,产品模具制作;第四,混凝土材质的针对性配制;第五,成型工艺。 目前住宅小区中混凝土作品的应用主要有入口标识、门栋牌、水景、景观灯、座椅、花盆、垃圾桶等,已用项目30多个,最早应用时间为2009年,历经五年风雨,仍保持良好的性能,充分体现了混凝土的特质:坚硬、耐久,以及经历时光打磨后的韵味。 武汉金域华府 完成时间2009年,清水混凝土,标识、坐凳及垃圾桶。IMG_0680▲标识1IMG_0681▲标识2IMG_0682▲垃圾桶IMG_0683▲坐凳 东莞建研基地 完成时间2010年,灰色混凝土仿石,假山造景、景墙、标识。 IMG_0684▲假山墙IMG_0685▲装饰门洞IMG_0686▲标识 昆明白沙润园 完成时间2011年,深灰色混凝土仿毛料石质感,大尺寸标识、条石和圆形喷泉部品;IMG_0687▲入口标识IMG_0688▲圆盘喷泉IMG_0689▲条石喷泉 深圳前海企业公馆 完成时间2013年,混凝土标识、坐凳、垃圾桶等。IMG_0690 ▲坐凳IMG_0691▲垃圾桶IMG_0692▲标识IMG_0693▲坐凳及垃圾桶 东莞松湖传奇 完成时间2014年,混凝土座椅、垃圾桶、洗手池、景墙等。IMG_0694 ▲座椅IMG_0695▲洗手池IMG_0696▲景墙 混凝土灯系列 完成时间2012年,分别应用于6个项目,整体中式成型复古肌理。IMG_0697 IMG_0698 IMG_0699 IMG_0700 IMG_0701 “混凝土的可能”设计计划I 参与2011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邀请建筑、室内、产品、平面等领域共18位的设计师参与,寄望多角度的思考和实践。 IMG_0702▲思维之花/冯果川IMG_0703▲竹石之盟/陈厚夫IMG_0704▲星座万花筒(局部)/洪忠轩IMG_0705▲登堂入室/李益中IMG_0706▲便签/张达利IMG_0707▲种子计划/余加IMG_0708▲榫卯/马清运IMG_0709▲混凝土灯/张之杨IMG_0710▲水之涟漪/韩家英IMG_0711▲座椅人生/如恩IMG_0712▲MINI BUILDING/郭东IMG_0713▲光透混凝土/方维一IMG_0714▲图标的可能/毕学峰IMG_0715▲奶酪/熊华阳IMG_0716▲月饼/王粤飞 “混凝土的可能”设计计划II 部分完成作品参与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本届的最终作品呈现出更为多元、开放的生态。 IMG_0717 ▲过/Joao LemosIMG_0718▲透/张之杨IMG_0719▲园椅的变奏/何潇宁IMG_0720▲透明的桥/琚宾IMG_0721▲生生不息/广美曾德俊组IMG_0722▲双世界/ATOL(翠社)IMG_0723▲休闲平台/ 刘成英IMG_0724▲骰子/刘建华IMG_0725▲龙身水盘/陈伟航IMG_0726▲金字塔/余极IMG_0727▲竹石之盟/陈厚夫           IMG_0728▲(远)醉水泥/贾伟;(近)土积木/郭东;亦桌亦坐/冯国安   本文所有内容版权归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所有,转载与摘编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欢迎扫描二维码,或搜索“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微信号 vankejianyan)关注我们。 IMG_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