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丨高强四级钢如何用?
2015-04-28万科建筑研究中心
四级钢来了
从国家和行业政策导向来判断,逐步限制、禁止使用,低强度建筑材料,推广应用高强度建筑材料将是大势。以规范为基础,结合若干标准户型为算例,梳理出关键点,看看四级钢究竟该如何使用。在专业内,我们把HRB400(400MPa级钢筋)成为三级钢,HRB500(500MPa级钢筋)称为四级钢。
规范已明确将三级钢(400MPa级钢筋)作为主力钢筋,提倡应用四级钢(500MPa级钢筋)
截止2015年4月,市场四级钢主要厂家分布情况如下,很直观可以看到,目前四级钢在华北、华东、华南各地均有生产,但产地分布不均、运输受限。
目前市面上主流使用三级钢(400MPa级钢筋),极少数构件会使用二级钢(335MPa级钢筋),《北京市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建筑材料目录(2014年版)》明确提出,禁止使用335MPa级钢筋,推广500MPa级钢筋。
四级钢(500MPa级钢筋)与三级钢(400MPa级钢筋)性能及价格对比: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抗拉强度提高21%;抗剪强度无提高;抗压强度提高14%
▲钢材价格提高5~10%
四级钢:易用?难用?
1.强度高、延性好
2.解决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拥挤问题,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
▲梁纵筋根数减少
▲剪力墙纵筋根数减少
3.材料绝对单价比传统钢材高
4.使用不当会引发裂缝过大、挠度不易控制
▲楼板裂缝加大(右图为500MPa级钢筋)
▲梁裂缝加大(下图为500MPa级钢筋)
▲梁挠度加大(右图为500MPa级钢筋)
5.受目前国内市场的生产能力、运输条件影响显著
构造特点与强度利用
1.抗拉强度:强度取四级钢数值
2.受剪、受扭、受冲切计算时:强度取三级钢数值(并未发挥四级钢材料特性)
3.抗压强度:取值并未完全达到四级钢强度(并未充分发挥四级钢材料特性)
以上可见只有在受拉时完全发挥材料特性
4.钢筋强度越高,相应的锚固、搭接长度越长
▲lab为钢筋锚固长度,与钢筋强度fy成正比
▲ll为钢筋搭接长度,与钢筋强度fy成正比
以多栋标准楼型为例进行构件使用分析
▲1T4、十字标准户型
▲板楼、塔楼标准户型
楼型资料:层高2.9~3.0m,建筑总高度80m~110m,抗震设防烈度6度~8度,结构抗震等级一~三级,剪力墙结构体系
a)梁(节省4~10%梁钢筋用量)
结论:
纵向受力筋适用,构造筋(箍筋、腰筋、拉筋、吊筋、附加箍筋)不适用
原因:
1.纵向受力筋:使用高强钢筋可有效减小配筋面积,同时解决钢筋拥挤问题,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
2.构造筋:抗剪计算时强度同三级钢,可能会加大锚固搭接长度
受力筋与构造筋全替换
受力筋占梁钢筋60%~70%,理论节省钢筋12%
两种级别构造钢筋差异不大
只替换纵向受力筋,节省钢筋4~8%
b)板(节省10%板钢筋用量)
板钢筋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控制配筋时,理论节省钢筋16%
★考虑施工因素,面筋最小规格8@200,配筋大于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控制时,标准板块配筋图(左为400MPa,右为500MPa)
★最小配筋率控制配筋时,常用板跨3~5m,实际节省钢筋4~5%
★非最小配筋率控制配筋时,实际节省钢筋会大于4~5%,理论可达极限值约20%
某案例板配筋总面积
400MPa-77109mm²,500MPa-64463mm²,节省16.4%
此案例需考虑最小配筋率控制的边界,板面筋实配会比统计稍大
结论:
板可使用500MPa级钢筋,会有效减小配筋面积
c)墙(节省5~8%墙钢筋用量)
钢筋全替换
★边缘构件占墙钢筋50%~65%
★两种级别墙身钢筋差异不大
★墙梁越多,节省越明显(同梁配筋)
★钢筋等级全替换,节省钢筋3.8%~5.2%
边缘构件组成分析(单位:kg)
★两种级别纵筋差异不大
结论:
边缘构件中箍筋、连梁中纵向受力筋适用(同梁配筋),且连梁越多,节省效果越明显
原因:
1.连梁配筋如梁(适用受力筋)
2.高强钢筋使体积配箍率有效降低,以10为模数的箍筋间距可有效减少箍筋配筋量
d)柱(节省4~5%柱钢筋用量)
★两种级别箍筋差异不大
结论:
地下室柱子中的纵向钢筋适用,箍筋不适用
原因:
1.高强钢筋可有效降低纵向钢筋配筋率
2.箍筋受加密区间距、直径等构造要求,效果不显著
小结
某案例含钢量综合分析(单位:kg/m²)
1.梁纵向受力筋可使用500MPa级钢筋,节省钢筋用量约0.5~1.5kg
2.板钢筋均可使用500MPa级钢筋,节省钢筋用量约1.2kg
3.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箍筋、连梁中纵向受力筋可使用500MPa级钢筋,节省钢筋用量约1~1.7kg,综合用钢量可节省6~10%,约2.7~4.4kg
4.500MPa级高强材料是未来应用趋势。
目前存在两个制约因素:500MPa级材料价格偏高,且存在产能、运输等客观条件制约;500MPa级材料在现行规范中尚未充分发挥材料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