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梦想照进现实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

IMG_7260 无人车:综合性技术诞新意 无人驾驶车辆,也称智能车,是室外轮式移动机器人在交通领域的重要应用。它使用车载传感器,如激光雷达、微波雷达、超声传感器、GPS、里程计、磁罗盘等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姿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保证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避免人为造成事故发生。 无人驾驶技术是集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理论、视觉计算理论、体系结构理论、程序设计技术、机构控制技术、组合导航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融合技术、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理论及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多行业综合技术。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移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无人驾驶汽车这一课题,在欧洲、北美、亚洲都有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欧洲开始得较早,很多无人驾驶汽车国际合作项目都由欧洲的科研机构发起。不仅涵盖了很多大型的无人驾驶汽车演示项目,不少也已经投入实际实用。 IMG_7261 IMG_7262 ▲欧洲Cybercars项目 无人车应用:从荷兰到马斯达尔 由于无人车安全可靠,且无需人手操作,可以用于机场、公园、学校、CBD和城市中心各种公共空间。 IMG_7263   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解决停车场到候机楼“最后1公里”交通问题 1997年12月,世界上第一套无人驾驶载客车辆ParkShuttle在荷兰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投入使用,共有4辆ParkShuttle,7个车站,9个泊位,两条环形轨道。道路长1公里 24小时不间断服务,每小时400人次,累计运输250万人次。 ParkShuttle车技术参数:可载客10人(6个座位 4个站位)、最大载重800公斤、最高车速40公里/h,行驶距离100公里、定位精度可达3厘米。IMG_7264 IMG_7265▲ParkShuttle 系统 鹿特丹CBD:解决地铁站到CBD“最后1公里”交通问题 1997年2月投入使用,线路全长1300米,单车道有3个车站,6辆ParkShuttle车。 2001年12月系统升级扩容线路全长1800米,双车道有8个车站,6辆ParkShuttle 车,12个泊位。无人车道路连接地铁站和CBD,解决了最后1公里的交通问题。 IMG_7266 IMG_7267 荷兰园艺博览会:解决园区山地到山顶交通问题 线路长1.2公里,地面到山顶高40米,共25辆CyberCab,车速每小时11公里,每小时可运输600人次,平均每24秒发车一辆,在园区6个月运行总共接待了30万游客。 IMG_7268 IMG_7269  阿联酋马斯达尔: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阿联酋马斯达尔计划采用2000辆无人电动车作为城内交通工具,该车由荷兰2Getthere公司研发。2010年11月开放,目前已有15辆车投入正式运营,线路长1.2公里,每小时运输500人次,24小时不间断运行。IMG_7270 IMG_7271▲马斯达尔无人电动车 Google无人车:解决城市交通新形态 Google旗下XLAB研发了的智能车,由丰田普锐斯改造而成。车顶装配有德国SICK公司的64线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达到200英尺,用于导航和生成周围环境的三维建模。车载摄像头用于检测交通灯、行人、车辆等。利用高精度GPS和Google Map,可以进行车道级高精度定位,后轮搭载的惯导模块可以测量车辆姿态信息。目前该智能车已经安全行驶累计达到100多万公里。 IMG_7272 IMG_7273 IMG_7274▲Google无人车 万科无人车:为社区服务 无人车在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已投入使用,为无人车在社区交通、社区夜晚巡逻使用进行前期试点。车辆装有磁传感器、激光雷达、里程计、视觉传感器等,采用高可靠性的磁导航方式,沿着规定的路线进行自动行驶,遇到障碍物时可自动停车,避免碰撞发生,另外该车辆还可通过短信或APP等手段进行呼叫。IMG_7275 ▲行驶路线IMG_7276▲无人车底盘测试 IMG_7277▲无人车外观设计 无人车的未来应用 根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预测,本世纪后期,无人驾驶汽车将占据全球汽车保有量的75%,陆地交通系统概念将迎来变革,交通规则、基础设施都将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而发生剧变,智能汽车将颠覆当前的汽车交通运输产业运作模式。以往我们在科幻作品常见的智能汽车快速高效穿梭往来的景象,将在未来五十年逐步成为激动人心的现实。 本文所有内容版权归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所有,转载与摘编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欢迎扫描二维码,或搜索“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微信号 vankejianyan)关注我们。 IMG_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