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朋友圈丨 面向新经济 关注普通人
2015-06-10万科建筑研究中心
维特根舒坦/文
今天的万科很庞大,且足够出名,除了卖房子卖到千亿的量级之外,还提出做卓越的绿色企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十五年前的一段往事。
二OOO年,万科牵头,在上海举办了首届“新住宅运动”大会。大会召集了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明星级行业,如开发商中的万通、建业,供应链中的日立、科勒,一共几十家,盛况空前。当时我还是一名媒体从业者,有幸观摩论坛,就在这次盛会上,王石喊出了“面向新经济、关注普通人”的口号。这个口号显得很人文情怀,据说是时任万科周刊主编的单小海鼓捣出来的。刚进入新世纪,开发商在当时的形象便已不太受尊敬,受邀的知名经济学者张维迎便抛出了那个招惹眼球的论断:90%的开发商都是骗子。不过撇除这些非主流之音,王石有一个很伟大的想法:开发商要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探索新的开发模式,让更多的城市普通居民买得起优质住宅。
新住宅运动后王石牵头成立了“中城房网”,期望推动全行业的变革,这是另一条发展主线,暂且按下不表。对于万科如何实践“为普通人”建造“买的起”的 “优质”房子?十五年来,我发现万科干了几件事,但这几件事都非常关键,也有意无意间早就了万科今日行业龙头的地位。
从设计到无设计
重视设计是万科继营销之后的又一法宝,当时负责万科地产业务的姚牧民筹划创建了“万科建筑研究中心”,这个建筑研究中心以万创为班底,贯彻了彻底的拿来主义精神,出国考察欧美优秀建筑,回来后迅速山寨,维妙维俏不说,还往往推陈出新。
1999年,万科在深圳城乡结合部坂田片区打造了欧式风情小镇——四季花城,这个小镇是我看过的最像巴塞罗那城区格局的大型住区,从人居尺度、公共空间都堪称万科在新世纪的开山之作,加上万科物业优质的运营,这个社区十几年来增值许多,二手房价涨到约5万元/平方米。要知道,一九九年我去看盘时,这里只有一条中巴线在漫天沙尘的土路上往返奔驰,当时售价3000元/平方米还有得谈。
尝到甜头后,万创不断挖掘设计的潜力,奠定了万科住宅项目的江湖地位。包括令王石一度欣喜不已的第五园,2005年,王石把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一干朋友请到第五园万科书院品茶论道,当时与会的就有刚展露头角的马云。
这个以现代手法演绎传统中式建筑的风格很像周杰伦盛行一时的中国风歌曲,颇有才华的方文山把宋词演绎得千回百绕,与现代西洋乐器相得益彰。
到了2009年,万科的设计能力达到了顶峰,这就是刚落成的万科集团新总部。占地2万多平方米,绿化原生态率接近100%,万科中心这座“漂浮的地平线”集合了王石们对中国新兴企业自身形象的理解:自由、开放以及向四处延张。斯蒂芬•霍尔很好地贯彻了业主的意图,用一座“平躺的摩天楼”为深圳东部海滨树立了一座意味深长的地标。
工业化:面壁十年图破壁
在住宅建造上,万科一直对东瀛情有独钟。王石多次率队奔赴日本考察建筑和拜访建筑企业,建筑研究中心自然成为了万科实践工业化建造的最佳平台。2002年张纪文被王石相中,从上海调至总部主管建筑研究中心及设计管理部。据说张纪文是少年神童,15岁入读清华建筑系,年纪虽小,算起来却是莫军的师兄。王石眼中的纪文除了“优秀的专业能力,还具有出色语言表达能力和精细练达的一面”。
张纪文也不负众望,在内部对工业化建造还纷纷存有疑虑之际,以住宅设计标准化、性能标准化为突破口,系统梳理了万科住宅设计体系。2004成立工厂化研究中心,全力向日本学习。2005年,万科的第一幢工业化实验楼在第五园用地上破土而出,在日本专家的指导下,万科获得了工业化建造的大量一手数据。1号工业化实验楼的成功让万科内部的质疑声迅速平息,2006年,万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从日本丰田住宅挖来了付见文明先生作为工程总监,把控万科工业化体系的发展路径。伏见文明具有典型的大和民族特质,据说每天八点半准时到万科总部刷卡上班,雷打不动,并以同样的严谨把控着万科推进工业化的方向。。
同期,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把研发基地落在了东莞松山湖。2007年夏天应邀参观基地时,同行的媒体感受到了万科工业化如火如荼的热度:日式工服、日式装备,人人精神饱满,像打了鸡血似的玩命造楼。2号、3号、4号实验楼在短短两年间相继落成,万科也由此建立了万科的工业化标准——VSI体系。值得一提的是4号实验楼,以青年客户的生活行为分析为基础,尝试了日式工艺精装,部分空间可变,这一超前的户型和内装设计在今天看来,也没有几家能做到。到了2014年,万科的工业化建造项目面积据说达到了1500多万平方米,这就意味着,“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从十年前的设想逐步具化为活生生的现实,万科从最早的探路者带动了一批企业投身其中,中国的全面绿色时代即将到来。
绿色植物:让建筑赞美生命
2011年前后,微博兴起,王石先生潮流地赶了这趟时髦。有一段时间,我在刷微博时,看到王石俨然一位植物学爱好者,全世界的花草树种尽收眼底,标明门纲目科属种,以及产地、用途。开始以为王石只是多了一个新兴趣而已,没想到过了几年到建研基地参观时,讲解员介绍万科成立了植物研究所,主持植物研究的是黎博士。
后来我搜狗百科了一下,这位黎博士了不得,原来在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常年在西双版纳等地野外考察。一瞬间,我明白了王石的视界随着这几年访学欧美发生了质的变化,“让建筑赞美生命”不仅仅是万科这个企业的slogan,而且深入骨髓。据说,万科这两年在筹建植物园,这似乎与万科主营业务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将深远且持续地影响万科的企业生态。
2049:尊重的可能
2010年世博会令上海被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也出尽了风头,当时我在上海呆了一周,通过VIP渠道把几乎核心的场馆都逛了一遍,其中偏隅一角的万科馆给人了非同一般的惊喜。没有任何辉煌历史、大事年表、业务板块的痕迹,“雪山精灵”,“生命之树”、“蚁穴探险”、“莫比斯环”四个厅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四个故事。从“尊重·可能厅”的巨幅球幕上,一帧帧自然与生命的画面呼啸而下,刹那间,米开朗琪罗《创世纪》出现了,巨大的震撼令当时的场域充满了不可言说的神性。从那刻起,万科便将目光投向了四十年后的2049。至于是后来的“三好”房子理念,城市配套服务商的新定位,乃至新的slogan“赞美生命 共筑城市”,都已不重要,因为,王石在让灵魂放慢脚步的这些年间,真正找到了令万科向可持续发展的“路标”:基于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尊重一切的可能。
还是那次参观建研基地,临近中午,我们走进了一个由27个废旧集装箱改建的餐厅用餐,餐厅的内墙板用的是从万科上海世博馆回收的麦秸秆材料,桌子和椅子由可口可乐回收的铝罐制成。设计这个餐厅的,是一位长居津巴布韦的英国籍设计师,米克•皮尔斯,据说,万科人都尊称他为“白蚁老头”。
本文所有内容版权归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所有,转载与摘编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欢迎扫描二维码,或搜索“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微信号 vankejianyan)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