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一个可能的神话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

午后漫步西雅图市中心水岸公园,隔湾而望的奥林匹克山脉(Olympic Mountains)白雪皑皑,身后大型雕塑品静谧伫立,很难想像,这里曾经是一块被彻底放弃的受伤土地。 2007年1月20日,西雅图市中心临水岸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Olympic Sculpture Park))建成开幕,受伤的土地重现于世,不但呈现许多顶级的艺术品,也骄傲地向世人展示着西雅图得天独厚的海色山景。 成为公园的一部分 十多年前,当西雅图美术馆规划户外雕塑公园的想法浮现后,选址行动立即展开,一块北临艾略特海湾的工业用地引起了注意。 这块用地以往存放石油,严重的土壤污染,已闲置几十余年,是市中心最后一块水岸土地。虽然被重污染,还有主干道Elliott Avenue贯穿其中,但是面临海湾及远方的奥林匹克山脉,却是不可多得景观资源。 1999年西雅图美术馆在企业家的捐款资助下购得地皮,之后,又在西雅图市政府的协助下,一并将铁道旁紧邻海湾的狭长土地也纳入公园的范围。理想的基地取得了,接下来就是寻找设计师。通过竞赛,馆方选择了来自纽约的 Weiss/Manfredi事务所作为公园的主设计师。 雕塑公园的基地被两条交通要道——艾略特大道和铁道穿越隔离成三块;而且,从基地最东侧的最高处到西侧最低处的水岸,有12公尺的高低差。针对这两个特性,Weiss/Manfredi设计了一个超大的Z字形坡道,再加上约15万立方公尺的土方,将高度不同且分离的三块地巧妙无痕地连接起来。 IMG_5704 这样简单有力的设计手法,正是Weiss/Manfredi赢得竞赛的主因,但这形式漂亮之处,不只在于处理基地高差和交通隔离。设计师大可直接设计一个从基地西侧最高处一路到东侧水岸的大斜坡,将艾略特大道及铁路放到隧道中掩盖起来。如此,坡度不会太陡,也可以将一般人视为丑陋嘈杂的铁道和车道藏起来,创造一个表面宁静的典型公园。然而,设计师活用了交通廊道,巧妙利用转折的坡道,将火车和车流纳为基地系统的一部分。火车和汽车声也融入公园空间,此乃设计师在形式创造上最成功之处,令得公园真实地反映出所处的环境特性。 IMG_5705 既然铁路和车道都属于公园的一部分,设计师在设计方案发布会上开玩笑说,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绝对会是每日参观人次最多的公园,因为坐火车及开车经过这个公园的人,都可算入参观人次。 IMG_5706 连生物都会喜欢的设计方案 作为公共空间,奥林匹克雕塑公园不只因艺术,也因它对环境的责任感而扬名。公园在筹建之初,就设立了两个主要的目标,除了艺术以外,另一个是生态修复。 主创设计师Weiss/Manfredi善于创造美学形式,却不是生态保护的专家,因此,西雅图美术馆找来了擅长将生态过程融入设计的景观建筑师Charles Anderson操刀。 Anderson认为,Z字形的空间骨架虽然强而有力,但造成许多锐角,完全抵触风水。着迷于东方阴阳调和观念的他,认为必须利用有机的生态系统来调和尖锐的形式。另外,他也认为奥林匹克雕塑公园不能只让人们喜欢,也要让鸟儿及昆虫愉悦;甚至公园也要能吸引其他较少见的物种。 为了呼应公园基地从内陆一直延伸到水岸的空间特质,安德森提出了“从山到水”的设计思路,把太平洋西北地区从山脉到海岸的不同生态系统呈现在雕塑公园中。他创造了四个浓缩版的生态系统,尽可能以本地原生植物来塑造各个系统的特征。 公园最内陆的低洼露天剧场被设计为谷地,种植了西北地区典型的常绿树和落叶乔木,形成混合林态。紧接着谷地的是有开阔视野、被Z字形坡道贯穿的草原,占了公园大部分面积,是进行景观艺术创作的主要空间。西北地区自然草原的样貌之所以能维持,是因为山火等自然扰因让树木无法顺利生长;雕塑公园中的草原,某种程度也有着类似的机制:艺术施作的过程就像是自然的扰动,维持着草原的特质。 IMG_5707 随着斜坡高度下降,接下来则是由白杨树组成的生态系统。白杨树在不同的季节会创造出不同的视觉和空间效果;而由于独特的枝干结构,起风时还会产生悦耳的沙沙声,成为空间经验的一部分。 IMG_5708 临海的生态系统则是潮汐海岸,也是雕塑公园在生态修复上最引人注目之处。公园基地拥有许多都市水岸的空间特性:直立海堤取代原本砾石沙滩的多孔隙空间,不但不利于鲑鱼等鱼类的栖息和觅食,也不利水中植物生长,而成了危险、单调的环境。 设计团队原本计划将基地内的海堤整个回复成砾石沙滩,但最后因经费限制,仅在北边海岸重建一个迷你海湾。其他无法修复的水岸,则只能采取补偿性的措施:紧贴着海堤堆了许多大石块,以增加鱼类躲藏的孔隙,也种植了适合沿岸动物食用的植物,包括洄游鲑鱼所喜欢的褐藻。 IMG_5709 尽管无法全面修复基地水岸,但公园在都市水岸的改善上也算是跨出一大步。而迷你海湾的小砾滩,也成为西雅图市中心唯一可以亲近海水的地方。此外,“从山到水”的公园生态系统,也开始有了生物稀客的造访。 成功背后 奥林匹克雕塑公园作为赏心悦目的公共空间,其中造型丰富的雕塑品表达了艺术家对公园环境的多元理解。 IMG_5710 IMG_5711 IMG_5712 令人颇感遗憾的是,在园内的主要雕塑品旁,不少立有“请勿碰触”标识,加上一串文字说明这些艺术品如何脆弱云云,跳不出传统美术馆的窠臼,让公共艺术成为公共场所中的冰冷装饰品。 艺术家Richard Serra的精彩作品Wake由五个S型钢制组件所构成,强调以穿梭其间的身体经验来改变空间观点,但如果民众不能以身体的触碰来感受这件雕塑,就无法深刻体会艺术家想传达的精神。 IMG_5713 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另一个遗憾,在于馆方所宣称的土壤修复有名无实。 公园虽然成功地活化都市闲置空间,受伤的土壤没有真正获得治疗,仅输入大量干净土壤覆盖住原本污染严重的土壤,改变了基地的皮相,却没有改变土地污染的事实。 在排水系统设计上,公园沿用传统下水道系统将雨水直接排入海湾,是又一个令人失望的地方。目前公园已经产生排水的问题,因为许多挡土墙阻碍了地下水流,再加上典型的下水道系统无法完全控制雨水,往后只能靠投入大量的金钱和人力来维护。 在西雅图的空间规划领域中,使用自然排水法、结合自然机制和空间设计来处理雨水径流,几乎已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尽管Anderson一再主张要加入这项元素,但Weiss/Manfredi却此无甚兴趣。 此外,雕塑公园的雨水径流处理的确有其限制,须确保降到上方土壤的雨水不会入渗到下方的污染土,以免污染地下水。若进行自然排水,得运用更多的设计,但西雅图美术馆方并不愿为此增加预算,让应该身为绿地的雕塑公园,无法真正发挥涵养地下水的功能。 在重视水资源与鲑鱼保育的西北地区,一个打着艺术与生态名号的都市绿地,却忽视基地排水对海湾生态的环境冲击;而且,与其截留利用降到基地上的雨水,却选择以昂贵的自来水浇灌公园的植被,这样的生态系统不过是假生态。 如果公园设计能够结合土壤整治,以生态过程慢慢净化土壤,那才是真的复育,达到土地重生的目的,也更容易解决排水问题。 回避土壤修复的挑战,反映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土壤一旦被污染,要彻底整治难如登天。技术不缺,但却需要巨大的资源与实践成本,令人却步。虽然未竟完美,但奥林匹克雕塑公园成功地引起大众对都市海岸的重视,达到了教育功能。而这座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的诞生,对西雅图而言是市中心水岸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无论如何,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的精妙已定格于此。这样一个公园的诞生,除了美利坚优良的公共艺术传统和生态环境意识,也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一个给市民免费享用的高质量公园,这是会令任何一个财政吃紧的城市捉襟见肘的事儿。这都要感谢西雅图的企业家——已退休的微软前总裁Jon Shirley与其夫人所成立的基金会,不但率先提供数千万美元,还一并捐出私人拥有的藏品;比尔•盖茨基金会随后也捐了数千万美元,由此开端的示范效应迅速显现,许多企业及个人陆续慷慨解囊。 基于卓越的贡献,馆方赋予Jon Shirley夫妇为公园命名的权利,但Shirley夫妇没有选择为自己或家族留名,而是以公园拥有奥林匹克群山的气魄,命名为奥林匹克雕塑公园,他们的无私与视野,也展现了美利坚优良的人文传统。 部分图片来源:www.weissmanfredi.com   本文所有内容版权归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所有,转载与摘编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欢迎扫描二维码,或搜索“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微信号 vankejianyan)关注我们。 IMG_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