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景丨住宅景观设计:至美之景 源于自然
2015-05-30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
景观园林从古至今一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江南园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而全球各类皇家园林往往是财富与权力的表征。
以往的住宅设计,关注重心往往是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室内的装修档次。如今,人们讲究与自然交流,注重屋内外空间的和谐共存:各种以山景、江景、湖景、园景、都市景观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景观住宅,已越来越显现出独立的市场魅力。
住宅景观的设计进入了愈加讲究精致和追求意境的新阶段。良好的景观设计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结合,使人们在拥有住宅的同时又拥有一座公园或一片绿地,尽情享受阳光、空气,以及绿色。
繁华落尽现真淳
对于居住者而言,阳光与绿色都是心中的 本质需求。而这在喧嚣的都市里,已经显得越来越奢侈。当今的住宅景观设计的着力点是:将硬的建筑与柔的自然相融合,因地制宜地与的环境相融合。
过去的住宅景观设计存在一定误区,开发商往往将园林景观作为销售的附加价值,过分追求美观、华丽,而忽略了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和自然性。盲目移植不适宜当地气候的名贵植物既延长了工期,同时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也是对自然植被的掠夺。
地产进入白银时代,开发商对住宅景观的解读日趋理性化,开始重视景观的实用性和自然性。 目前住宅景观设计正在朝着最质朴和本质的方向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共融、社区环境与自然的和谐。
渡假住宅Hebil 157 Houses
这是位于土耳其西南海岸博德鲁姆半岛上的住宅项目,坐落在爱琴海岸,可以欣赏Hebil海岸和爱琴海的风光。传说中Kos火山曾经喷发,带来的大量岩浆流和火山碎屑岩造就了这片铺满了繁茂橄榄树林的富饶土地。
设计师期望通过运用与自然的联系,打造出融于风景的疗养般的环境。
整个设计希望表达“建筑是地形的延伸”,因此整个建筑的形态仿佛是Kos火山喷涌而出的岩浆流凝结而成。
因地制宜,优先考虑保留和利用现有的地形和树林,其次才是根据现状,为了营造需要的意境而引入外来的物种。在这里,设计师们保留了区域内50株橄榄树,每一栋建筑都拥抱着百年的橄榄树;所有的石材壁垒均是利用当地火山砾石砌成,尊重环境的同时控制建造成本。
利用巨大的玻璃面将如画的风景代入室内,模糊室内外的界限。
建筑从风景中缓缓升起,而屋顶则利用种植,成为自然地被的延伸,并引入了上万株薰衣草,希望吸引当地的蝴蝶,营造浪漫的氛围。
私家花园Zurich Biopool
这座静谧的花园位于瑞士苏黎世地区一座陡峭的山坡上。精心设计的挡土墙创造了一系列灵活的平台。这些平台可根据将来的发展需求进行改造。花园的焦点是天然生态泳池。泳池与山坡上的树木融为一体,并创造了一个环境响应式、能自动调节的疗养绿洲。
将花园置入山坡,花园与风景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山坡上的树木和其他植被形成了包围花园的背景幕,将花园与相邻街道隔开,因此室外花园与住宅成为了相互独立的功能区。
花园内精心分布的挡土墙起到稳固山坡的作用,保护陡峭山坡上的住宅的安全,并且创造了一系列的室外平台空间。挡土墙的另一特色是其与石笼结合作模块化的处理,可根据花园发展的需要移除或重复利用。
天然的生态泳池是花园体验的的核心。泳池旁的迷你湿地种植了香蒲、莎草和水中百合等湿地植物和湿生植物,运用生态响应式的方法,利用生物净化保持水池清洁,据说能让水质达到天然矿物质水的级别哦。
整个花园系统包括泳池、温泉、日光浴平台、厨房、烧烤用具和用餐区。定制藤架的阴影和红外线取暖器可分别起到平衡高温和低温的作用,能够抵御气候变化并扩展空间的使用性。池中的流水展现了贯穿整个花园的水循环系统。
花园的设计意图是用生态方法打造一个具备自动调节功能的花园,同时创造一个美丽的疗养绿洲。
郊野小院Woodside House
该项目位于旧金山湾区的郊区,是背靠海岸山脉东部的小规模马术社区“Woodside”之外的一片区域。历史上,Woodside西部地区是整片的海岸橡树林地和旱地浅层土壤上的草地。景观设计师将橡树林地和原生草场作为其景观设计的基础。不规则的橡树带包覆着项目区域,并与周围的林地一起共同构成了本区景观设计的框架。
林间空地的原生草场环绕着建筑及其外围空间,并与西边的开阔草坪建立了视觉联系。草坪与原生草场相互呼应,将历史上的自然景观带入本区,强调了由林地到空地带来的紧缩感到开阔感的转换体验。
设计师希望让建筑和景观的界限趋于模糊。建筑进深仅有一个房间,设出入通道或半透明玻璃屏,勾勒出建筑周围的外部空间。用砌筑立面和基础墙的石材建成的低矮石墙定义了建筑体的外围空间,并一直延伸至周围的草场。
清晰的线条以及树木、碎石、水和石头的简单组合创造了一个沉思的内向型空间,而大的雕像元素强化了这一空间特点。受到当地历史、乡土特征及美丽本地景观的启发,用控制建筑体量的手法来实现外围空间作为内部空间的延伸,真正体现了加州乡村生活的情调与现代设计手法的结合。
最美之景,追根溯源是源于自然脱胎于自然,人造景观彰显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知与狂妄,终究会回归山水之间。
如何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令居者静心安美,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融合,这是景观设计应该认真探索的焦点。人们渴望有舒适的居住环境,但资源往往供不应求,在城市用地日益捉襟见肘的今天,将自然引进人们的生活,景观生态向自然致敬,正是万科所努力的方向。
本文所有内容版权归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所有,转载与摘编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欢迎扫描二维码,或搜索“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微信号 vankejianyan)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