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香港巴塞尔艺展:港岛候鸟效应
2015-03-18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
编者按
香港巴塞尔,这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香港在三月下旬的一场大SHOW。在将近一周的时间内,整个港岛混杂着艺术、商业、酒精的气息,与温煦潮湿的天气一样,释放着活力、欲望与野心。绝大部分的本土居民对此并不关注,他们更多地盯着新闻中愈演愈烈的反水货行动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而那些来自全球各地的贵客们也许在觥筹交错之间隐约地感到了几年来物价的微妙变化。建研君编译了《纽约时报》的特别报道,片段式地呈现瑞士巴塞尔艺展入港三年来在平衡艺术与商业之间走过的历程。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ong Kong)3月15日-17日在湾仔会议中心开幕,作为亚洲最热门的当代艺术展会,香港巴塞尔迎来了第三届。本届的热度较以往两届有所降低。这与该地区整体经济阴云密布的前景无甚关联,而是因为展会期从夏季调整到了温煦潮湿的3月。
这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巴塞尔艺展主办方解释,这是为了平衡“世界的艺展地图”,与国际5、6月份艺术展的旺季错开时间,方便收藏家和画廊参加。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是巴塞尔三大展会中最年轻的一个,其他两个分别在瑞士和迈阿密举办。改到3月份,这就不会和5月的柏林画廊周末、纽约弗里兹展以及威尼斯双年展发生时间冲突,更不用说6月份的重量级巴塞尔艺术展了。
这一变动为香港巴塞尔带来更多的知名西方画廊和艺术结构,这让世界各地更为年轻的、新兴的、区域性的当代艺术从业者汇聚一堂,在约一周的时间里,各种揭幕仪式、艺术沙龙、鸡尾酒会、小组和晚宴提供了东西方交流的机会,这是香港巴塞尔的标志性特征。
这个策略初显成效。今年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233家艺廊参展,比去年的245间略有减少,主要是为了给一些重磅画廊腾出更大的展览空间。长长的名单上有一系列艺展爱好者熟悉的名字:高古轩(Gagosian Gallery)、阿奎维拉(Acquavella)、佩斯(Pace)、大卫•兹沃纳(David Zwirner),以及豪瑟和沃斯(Hauser& Wirth)这样的重量级画廊,将与香格纳艺廊、维他命艺术空间等著名亚洲画廊同台参展。
本届也有29家首次参展的艺术商,其中包括纽约的爱德华•泰勒•纳厄姆(Edward Tyler Nahem Art)、伦敦的托马斯•戴恩(Thomas Dane Gallery),来自纽约和伦敦的斯卡斯登特(Skarstedt),亚太地区则有悉尼的达伦骑士艺廊(Darren Knight Gallery)和台北的谷公馆。
“我们想来参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纳厄姆说,“但是,佳作肯定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而作为以购藏佳作为傲的知名艺廊,要在短时间内参加两个展会很困难。”两个展会指的是香港和瑞士的巴塞尔艺术展。
纽约的安德烈•罗森画廊(Andrea Rosen Gallery)也是首次参展,它带来了一面名为“无题”(Untitled,1995年)的作品,由古巴出生的美国艺术家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创作的广告牌。在香港K11艺术基金会协助下,这块广告牌将在香港各处的交通枢纽展出。
▲由古巴出生的美国艺术家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Félix González-Torres)创作的“无题”(Untitled)
香港成为国际艺术界成员顶级会员的时间还不长。本地艺术展——香港国际艺术展在2008年举办的时候,还只是这个全球金融中心吸引眼球的艺术尝试而已。随着亚太区特别是中国本土市场对当代艺术品的需求蓬勃发展,巴塞尔艺展的母公司MCH瑞士展览(巴塞尔)有限公司准确地捕捉到这一趋势,于2011年收购了香港国际艺术展。巴塞尔艺术展总监斯皮格勒对入港三年来的转变感到满意:“我们已经把香港变成了亚洲艺术展会的桥头堡,重点是放在支撑展会的市场上。”
为此,在斯皮格勒和巴塞尔艺术展新任亚洲总监黄雅君的带领下,组织者团队集中精力招募收藏者和博物馆馆长,并把侧重点放在亚太地区。一些知名艺术机构的负责人预计将于今年参会,他们来自于伦敦的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in Britain)、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东京的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悉尼的新南威尔士艺术馆(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台北当代艺术馆,以及定于2018年开业的香港视觉文化博物馆M+。
“这些从没听说过的艺廊和艺术家让大家很感兴趣,”施皮格勒说。“对亚洲藏家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亚洲不同的艺术圈子一贯是相互脱节的。”
香港经销商Pear Lam表示,展会上西方和亚洲艺术家的组合为藏家接触全新文化对话创造了机会,而这些藏家以往会在画廊或拍卖会上一次看一两位艺术家的作品。Pear Lam刚好在展览开始前开设了自己在香港的第二家画廊。“当代艺术逐渐成为时尚,所以香港的画廊文化正在形成,人人都去看艺展的成为一股潮流。”
不但在影响力上逐渐形成气候,在商业上香港巴塞尔也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一个新风向标。3月13日的VIP预展开展两小时便有画廊传来捷报:来自欧洲的Hauser & Wirth画廊在两小时内售出了4件中国艺术家张恩利的作品,价格在25万35万美元之间;3件波兰年轻艺术家Jakub Julian Ziolkowski的作品,价格在3万至16.5万美元之间;3件美籍匈牙利艺术家Rita Ackermann的作品,均为7.5万美元。佩斯画廊也宣布销售火爆。
▲张恩利的Titled Container 2 © Zhang Enli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在众多参展的艺术家中,有一位是中国艺术新星曹斐。她的特色是通过多媒体和视频项目来探讨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今年,受巴塞尔艺术展委托,曹斐将展示大型视频装置作品《乐旧•图新》(Same Old, Brand New)。展会期间,这件作品在香港最高建筑118层的环球贸易广场的外立面上展示。
这件作品从视频游戏中截取图标,影射年轻人的流行文化,尤其是在高度联网的香港。它将在展会期间每晚表演,还配有一款APP程序供观众下载。
曹斐的作品虽说并不有直接隐喻,但它涉及了香港年轻人的整体状态,不可避免地让人想起近期令香港震荡了数月之久的抗议活动。当时,抗议者走上街头,针对社会的种种不满,要求获得相应的输球,其中许多参与者是本地年轻人。
M+的首席策展人郑道炼认为,“(香港的)大环境在改变,而这其实在让事情变得有意思得多。”
▲曹斐大型视频装置作品《乐旧•图新》
本文所有内容版权归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所有,转载与摘编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欢迎扫描二维码,或搜索“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微信号 vankejianyan)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