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所塑造的部分西方建筑史
2014-12-24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
平安夜即临,圣诞节这一原本宗教色彩浓郁的庆典日已逐渐成为盛大欢乐的节日。相信今夜位于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的圣诞教堂将再现人头攒动的欢庆盛景。这座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基督教堂,是伯利恒一处主要的基督教圣地,从公元540年由查士丁尼大帝下令重建以来,这座石头建筑已经历经千年的风雨和磨难,仍然得到几乎完好保存。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石头成为西方建筑开端以来的主要载体,并因其见证历史的特质而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
伯利恒圣诞教堂
永恒的石头建筑
石头建造建筑的历史当然由来已久,从古希腊的庙宇建造到经典柱式的演进变化,从古罗马光辉的拱券技术到赫赫有名的《建筑十书》,从拜占庭的穹顶到法国的哥特式教堂,不同于东方人善于使用的土木结构,一部西方的古代建筑史似乎就是石头建筑的历史。
西方古典建筑的奠基石:柱式
光辉的拱券
一段尖券式的巴西利卡是哥特教堂的象征
这些石头塑造的建筑往往能跨越时间,体现给我们惊人的耐久性和艺术感。在我的理解中,他们除了喜爱石材本身的雄壮和宏伟外,一是为了永恒的纪念——例如皇宫和教堂,二是为了防御的需要——例如城堡与府邸。
探讨石头建筑历史上漫长的技术进步和思想演变非短短千字文章所能容纳,我们主要看石头建筑最终玩出了怎样的花样:意大利人从人文主义的圣彼得大教堂玩到炫耀财富且新奇丰富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法国人把从古典主义延伸而来标准的几何对称一直玩到奢靡的洛可可室内装修。
几何对称的设计风格
洛可可设计风格
在这其中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西方的平民是不可能住在这些宏伟的石头建筑里的,他们大都住在木头搭造的棚子里。用石头筑造建筑在那个工程技术落后的时代显然是成本高昂的游戏。
以17世纪的法国为例,为了建设凡尔赛宫,法国全国有六年之久不得使用石材,工程最繁忙的时候,大约有36000个工人整个冬天在泥淖里工作,随时面临死亡的危险。奉命为凡尔赛宫建设供水系统的军事工程师沃班元帅描写当时的法国:“十分之六的法国居民过着乞丐的生活,其余十分之四中又有十分之三生活十分恶劣,疫病流行,皆由贫穷而起。”
但这庞大的石头宫殿建成后却是不宜人居住的,凡尔赛宫中的国王卧室和大镜厅,高敞宏大,晚上点一千支蜡烛都不够亮,冬天进餐时,菜肴都会结冰。况且,这座宫殿中没有卫生间,举行舞会时,盛装艳服的贵妇人不得不在华美的大理石楼梯下就地方便。直到路易十四时期,凡尔赛宫才有了第一间“英式厕所”。
凡尔赛宫镜厅
在19世纪中叶以前的西方建筑史中,石头建筑并不是大多数人的住所,却几乎占有所有建筑史的篇幅。石头材料难以加工、不亲和的特性也注定了不会被一直大规模的使用,随着科技的进步,钢铁和混凝土开始成为建造的主流。
并不主流的生铁建筑
生铁建筑的诞生,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科技的一种炫技。经历技术爆炸的自信的人们发现用生铁和玻璃做的建筑看上去新颖透明,打破了石头建筑千篇一律的沉闷感,因而使主流的审美观产生改变。著名的伦敦水晶宫惊艳了世人对建筑物的理解,它的设计人帕克斯顿其实是一名园艺师,用做植物温室的方式建造了这座建筑。
伦敦水晶宫
由于生铁建筑不是秉承“为普通人盖好房子”的理念,所以很快消亡在历史长河中,目前只剩下埃菲尔铁塔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留存下来。炼钢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摩天大楼的兴起,新时代的钢结构建筑作为笔者理解的另外一种建筑形式又焕发了无穷的光彩。
同时期惊人尺度的巴黎世博会机械馆,请注意图中人的尺度,炫技至深
钢筋混凝土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科技突飞猛进,各种建筑思想、设计风格、建筑新技术层出不穷。
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和应用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在20世纪头十年,它几乎被认为是一切新建筑的标志。直到今天钢筋混凝土仍然是我们应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
早期混凝土建筑: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
一战后初期,大量房屋被毁,住宅的建设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尝试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来建造足够的房屋。在1920年,经英国建设部批准的就有110种新的建筑体系,其中大多数是用混凝土、金属板材、石棉水泥板和其他工业制品来代替砖、石、木等传统建筑材料,用提高预制装配度的办法减少现场工作量。当时著名的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就多次试验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梁来建造公寓住宅。这些实验性住宅最终得到推广的并不多,原因之一是新的建筑技术当时并不成熟,二是一战后的社会经济处于困境,没有足够的社会财富来支持进一步的应用。
钢筋混凝土的普及并不单纯是材料使用就可以建造完成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现浇与预制应用组合的尝试,超静定结构计算的进步,甚至是朴素审美风格的转变,很多探索和进步才让它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关于它的研究和技术进步在今天也从未停止。
清水混凝土的朴素审美风格
笔者认为,基础科学的进步有时候掩藏在光鲜的外表之下,不容易引起注意,就算被发现也认为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实这些进步最为漫长,最为艰难,外在的应用促进这些基础科学的微小进步,这些微小的进步极大的促进行业的转变和思想的进步。
尽管今天的技术诉求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仍走在如何更好的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三好”住宅的路上。这其中的点滴进步,必然也会渐次影响并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变革。(以上这句软广告插播的如此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漏痕迹有没有!~)
拉回来,加一点读建筑史的个人看法:
当我们看懂过去很久的岁月中,哪些建筑进步会跨越时间,被写进了历史,才会对如今哪些技术似乎走在更长远的道路上更有体会。
本文所有内容版权归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所有,转载与摘编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欢迎扫描二维码,或搜索“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微信号 vankejianyan)关注我们。